当海风吹过我的坟墓—吃亲情的玩家可以去试试

说来惭愧,我玩这个本的目的只是因为最近被y情憋得慌,想去见见朋友撸撸猫……所以对本其实毫无期待。反正都是朋友,哪怕是个烂本也可以当成欢乐本撕逼本来玩,不影响心情。但too young too naive…最后朋友哭得稀里哗啦,我也没hold住洒了两滴铁汉泪。

其实我可以理解这个本口碑两极化的原因,也并非认为它足够优秀,但奈何拿到的角色实在是对我直击要害。这个放到后面说,还是先客观评价一下。

游戏的主线挺蠢的,基本就是我们七个人跟着一个AI机器人玩了一场虚拟现实夺宝游戏……

我知道这是为了串起大家的记忆和故事,但在这过程中的机制和串场剧情真的很无聊。机制是有意义的,可呈现方式不好,效果必然大打折扣。

简单来说,游戏性欠缺,玩家如果不能被故事打动,那么就很坐牢了。

说到故事,有人说是青春伤痛文学,我倒不是很认同。因为我觉得它并不是一味地无病呻吟和自我感动,而主要是在描写一群愤怒的年轻人为了梦想战斗,但最终被现实击败的故事。

谁没有梦想和青春呢?自由和抗争不就是摇滚精神的内核吗?

我个人其实还挺喜欢摇滚乐团这一段的。

故事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角色之间的情感羁绊上,略显狗血,到这—part就确实有点青春伤痛文学那味儿了……会是差评比较集中的地方。相比玩家角色之间相互的爱情线,与NPC的亲情线反而处理得不错。我们这一车玩家流的泪,基本都是被亲情所打动。显然作者自己也清楚这一点,沉浸部分的音频基本都是继续打亲情,而且制作可称得上精良,是有诚意的。

沉浸的最后会有一个情感的收束,也是我觉得设计得比较好的地方。

所以,我的结论是—吃亲情的玩家可以去试试,会有不错的体验;只吃爱情的玩家谨慎上车;非情感本玩家请绕道。

我体验的角色是马平川。现实中我是跟着外公长大,与角色有类似的经历,而且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四川人,所以最后的音频对我的冲击可想而知……

还有一个比较巧合的事:在机制部分,我拿到的灵魂卡除了一张“快乐”其余全是“爱好”,我一张都没舍得卖。机制结束后,我把那张“快乐”给了夏一一,剩下的都小心翼翼收起来。然后接着当我翻开第二个本……

简直被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
搜索